美国塌楼,终于找到“幸存者”?民众:避重就轻!

  原标题:美国塌楼,终于找到“幸存者”?民众:避重就轻!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文丨徐剑梅瞭望智库驻华盛顿研究员

  截至当地时间7月10日,美国佛州迈阿密大楼倒塌事故已经造成86人死亡,目前仍有43人下落不明,开展搜救的17天里未发现任何幸存者。

  7月9日,迈阿密-戴德县县长丹尼拉·莱文·卡瓦(Daniella Levine Cava)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搜救人员在大楼废墟附近找到了一只住户的宠物猫,小猫目前已经和家人团聚。

  卡瓦认为,这一结果让自己感到“欣慰”,不仅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还在“这场可怕的悲剧中给整个社区带来了光明”。

  不过,这番说法引发了不少美国民众的愤怒:把找到宠物猫说得这么重要,是对数以百计的遇难者及其家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避重就轻。

  6月24日凌晨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坍塌事故发生两周以来,仅找到36具遇难者遗体?

  发生如此重大事故,最重要的救援工作为何几次中断?

  一栋楼龄仅40年的公寓楼,为什么会突然坍塌?

  1

  再未听到人声

  6月24日凌晨,美东时间1时30分左右,美国佛罗里达瑟夫塞德小镇,阿德里亚娜·萨米恩托和罗伯托·卡斯蒂列罗夫妇在一家酒店大门口外录制视频,忽然听到一声巨响,随即看到酒店旁边的住宅楼尚普兰塔的南楼有居民冲到阳台,查看巨响的来源。他们录下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尚普兰塔地下车库入口处,有喷涌的水流和混凝土瓦砾。

  “灰尘(落下来),然后是玻璃、石块,然后我开始逃命,”卡斯蒂列罗说。

  这对夫妇跑回酒店,原先站着的地方落下一大堆碎石。卡斯蒂列罗抬头看,问妻子:“阳台上的人在哪里?”

  卡斯蒂列罗说:“我没有意识到阳台已经不在了……过了几分钟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尚普兰塔,这座临海而建的12层住宅楼的南楼,在深夜突然垮塌。

  从6月24日凌晨发生坍塌数小时后,再没有找到任何幸存者。在事发当天上午,搜救人员一度听见废墟里有女子的声音,但随后归于沉寂,再未听到人声。

  电视画面上,这栋住宅楼变成两三层楼高的瓦砾,上面乱七八糟,有横倒的空调、扭曲的钢筋和断裂的混凝土柱,重型设备在现场轰鸣,自卸卡车不断拖走瓦砾。

  7月4日,整栋建筑已经以定点有限爆破的方式拆除,使救援人员得以进入废墟低层搜寻。7月8日,当地官员终于承认,事故中仍然失踪的人很可能已经死亡,大规模搜救工作从“救援”转向“灾后恢复”。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非人为蓄意攻击导致的建筑物垮塌事故之一。

  2

  为何搜救这么难?

  客观上,这次搜救规模不可谓不大,调动了联邦、州、县和地方各级资源,动用了搜救犬、地下声呐、摄像装置及各种重型机械,数百名救援人员分成两班轮换,每班连续工作12小时,这种工作强度在美国并不常见。

  7月6日,迈阿密-戴德县县长卡瓦说,已从废墟现场运走约2267吨混凝土。但总体上,救援进展一直显得缓慢,并且困难重重。

  实际上,搜救工作多次暂停:

  先是因为在搜救过程中,废墟多处暗火燃烧,随后又有结构柱发生挪位,产生垮塌隐患;

  继而因飓风“艾尔莎”(Elsa)来袭,市政当局紧急决定拆除整栋大楼,拆除工作虽在36小时之内完成,但导致搜救被迫停顿大约两天时间;

  5日夜间,搜救因闪电频频而多次暂停;

  6日下午,也因闪电和大风暂停了约两个小时。

  救援遭遇的最主要困难,按美国建筑专家的分析,在于这栋住宅楼发生的是“渐进坍塌”,又被形容为“大饼式垮塌”,即坍塌从建筑物底部开始,底层承重结构受损后不再起到支撑作用,其上楼层便自上而下垂直垮塌,一层压一层。

  这种坍塌与地震造成的垮塌不同,给受害者留下的生存空间极为有限,加上事故发生在凌晨1时30分左右,多数住户正在睡梦中,更难及时逃生。

  这种坍塌也使得救援格外困难,大块混疑土在挪动时容易碎裂,清理瓦砾需处处小心避免引发新的坍塌,危及救援人员及下层可能的幸存者。美媒还报道说,由于这种坍塌方式,部分遇难者遗体可能无法找到。

  5日卡瓦曾说,在拆除大楼前,救援人员使用配备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等设备对大楼进行了3次全面搜查,寻找可能幸存的宠物。整栋住宅楼拆除后,救援人员得以开辟新的通道,接近之前因担心瓦砾坠落和建筑不稳而不能抵达之处,特别是住宅楼垮塌部分的低层区域。

  瑟夫塞德镇长查尔斯·伯克特(Charles Burkett)曾表示,搜救工作仍将昼夜不停地进行,“直到找到所有遇难者遗体”。但据美媒报道,对当地政府来说,还要花多长时间搜寻幸存者,这个痛苦的决定可能迫在眉睫。

  截至美东时间7月7日晚,即事故发生第14天,54人确认死亡,仍有86人下落不明。终于到了这一天,有关部门认为已无可能找到幸存者,宣布从7日午夜起停止搜寻,撤走搜救犬和声呐装置,但会继续寻找遇难者遗体。

  3

  突然倒塌之谜

  截至目前,有关调查仍处于初步阶段,预计将至少历时数月,因而对事故原因和过程,并无“权威说法”。调查人员也尚未查明这栋建筑最初从哪个部位开始坍塌。

  7月5日,卡瓦曾说,调查人员正在坍塌现场收集证据,对瓦砾等进行分类,把可识别物品放入特定垃圾箱并贴上标签,标明它们的确切位置。

  从美国媒体调查分析来看,事故原因集中指向这样几个问题:

  ——建筑设计可能存在严重缺陷。

  这栋住宅楼建于1981年。佛罗里达州规定建筑物每40年须重新进行认证,因此在2018年时,管理住宅楼的共管公寓董事会就聘请了一家结构工程公司进行安全评估。

  这家公司当年10月提交的报告说,这栋住宅楼底层泳池区域和车库入口处下面的防水层被设计成水平的,没有排水的倾斜坡度,导致积水只能靠蒸发排走,“防水失败对这些区域下面的混凝土结构板造成重大的结构性破坏”。

  7月3日的《纽约时报》还援引建筑工程师说法,从坍塌现场图像看,住宅楼底部附近关键部位使用的钢筋数量,似乎比最初设计图纸规定的要少。这意味着施工质量可能存在问题。承建这座住宅楼的建筑公司已倒闭20年,公司老板也于2014年去世。

  从目击者叙述、监控视频及美媒调查情况看,事故可能最初正是从住宅楼的地下车库或与其非常接近的位置开始发生,由此逐步引发结构性坍塌。

  ——忽视多重危险预警。

  2018年的安全评估报告已经发出警示,指出这栋住宅楼地下车库的“混凝土柱子、横梁和墙面有大量裂缝和剥落”,并且此前的修缮都不成功。报告提出,由于防水层设计的失败,泳池、地下车库和花园的防水材料超过使用寿命,“必须全部拆除和更换”,并警告说:“在不久的将来,如果不能更换防水材料,(这些区域)混凝土的劣化程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2020年,这家结构工程公司再度提交了一份9页纸的评估报告摘要,指出住宅楼需要“大规模的必要维修”,但已无法对泳池支撑梁和泳池泵房墙壁进行全面修复,这一区域混凝土的劣化在加速,存在重大裂缝和断裂,且“变质的混凝土区域似乎已扩及墙体和支撑梁结构”,如剧烈挖掘可能影响邻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美媒还报道说,早在2014年,这栋住宅楼一户与泳池区域相邻的住户就因墙壁渗水提起诉讼,但在获得赔偿后达成和解。

  不久前,这栋住宅楼多名住户投诉称,在邻近一栋高档公寓施工过程中感到大楼摇晃和墙壁震动,一些建筑碎片不时掉落在泳池里。

  就在悲剧发生两天前,一名泳池承包商为投标维修项目参观这栋住宅楼,发现大楼地下车库“到处都是积水”,泳池底下的钢筋混凝土板有大量裂缝,裸露的钢筋遭到严重腐蚀。

  尽管存在多重危险信号,但据管理住宅楼的共管公寓董事会律师说,事发前,没有哪家公司的评估报告或专家明确指出建筑有随时坍塌的危险。

  由于整体维修费用根据评估高达数百万美元,业主和住户就维修成本问题争论不休。最终,直到大楼坍塌时,泳池和车库修缮尚未开始。

  ——监管可能存在疏漏。

  据美媒报道,2020年的评估报告不仅提交给了住宅楼的共管公寓董事会,还呈交给小镇主管建设的部门,但后者似乎并未跟进。目前,当事官员已被停职。

  此外,出事住宅楼曾绕过地方法规加建顶层海景房“增高”。

  上世纪80年代,因海景房抢手,佛罗里达南部沿海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寻求变通办法”应对限制建筑高度的地方法规,增建顶层公寓以提高利润。坍塌建筑的开发商当年就获得小镇当局“特别豁免”,加建一层海景房,使整个建筑“增高”约2.74米。

  不过,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不能确定“增高”是否是导致建筑坍塌的可能因素。

  ——还有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一是地面下沉。

  和迈阿密西部沿海许多建筑一样, 这栋住宅楼也建造在填海湿地上。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Shimon Wdowinski2020年发表的研究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迈阿密海滩经历了每年1-3毫米的下沉,从1993年到1999年,出事建筑的地面下沉速度约为每年2毫米。

  不过,有专家指出,这种下沉速度并不算快,地面下沉本身不太会是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因。

  美媒列举的其他可能因素还包括海风侵蚀、气候变化等。

  这栋建筑曾在1992年经历过飓风袭击。

  目前,小镇正在排查所有楼龄超过30年、高度超过3层的建筑。镇上已有一栋建于1972年的住宅楼因“建筑结构和电力方面都不安全”,近日疏散了全部住户。

  一系列小错误,可能累积酿成大祸;而有些灾难的发生,还可能仅仅因为没有人意识到它们会发生。

  生命的悲剧,一旦发生便无可挽回。从美媒目前披露的情况看,设计、施工、维修、监管,一系列建筑安全环节都有存在疏漏和缺失的可能。事故原因调查之后,如何问责拭目以待。

  来源:瞭望智库

点击进入专题:

美国迈阿密公寓楼倒塌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